找到相关内容334篇,用时7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(1)

    脑筋”,旧学家谓之“灵魂”。内外合成,内是见、闻、、知,外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分两方面的能力:染缘与净缘。染缘:善恶、是非、爱、喜、怒、哀、乐、欲、烦恼、思想,种种俱全,是受薰染,漏的,...,空洞黑暗,一无所有,是可以破的。一为,有生灭。就是从灵性里面起一个妄念,谓之“一念无明”。无始无明,是无知无,无始终,可以打破;一念无明,是有知,无始无终,是不可破的,悟后变为佛性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289257.html
  • 方便心论一卷

    一。又依者是空当知是一。如是等名计一外道。又言一切法异。所以者何。如头足等与身为异。又众相差别如牛非马等故知法异。如是等名计异外道。若言一切法故一者。有法二种。一二无。云何为一。因不同故。如是...。凡一切法以故故苦乐。涅槃无觉云何言乐。复说者而言乐。所以者何。乐三种。一乐受乐。二无恼害。三无希求。涅槃之中无所求故。是故得名涅槃为乐。又问言。我先已知涅槃是常。今与诸行为异不耶。答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01938028.html
  • 数论之量论因中果论与二十五谛通释

    盖因中果之论既立自性,自性中,因转变义故,转变为。以至二十三谛而万有。故自自性至万有其所以摄之者,盖唯转变之义是矣。其所以证之者曰相似,万有具三德,自性亦具三德,本末相似,此则又与因果说...数论之量论因中果论与二十五谛通释  杨超[编者按:本刊新增“旧作新刊”栏目,刊登学界前辈价值的未刊旧作]  绪论  Werner Mahrhalz尝于文艺史学与文艺科学(...

    杨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135238838.html
  • 天台宗随自意三昧研究

    去无来,无出无没,无生无死,亦无一切阴界诸入,是故《维摩经》云“法无去来,常不住故。诸法不亦不无,以因缘故诸法生。”因者即是无明,缘者即是诸行。是故佛言:因眼见色,因心思,生贪爱心。爱者即是无明,...性”。不过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直观到无始无明的存在已属不易,这必须要关闭六根才可能。  藏识既然凡圣共有,那么区分凡圣的就是能否对之了了。这种“”的功能是慧思所说“转识”的基本特性。  一般来说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2741895.html
  •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

    不善之法,一心"精勤信乐",便进入一禅,感到超越欲界的"喜"、"乐",但是仍思惟感受的""(后译为"寻",粗略的思虑活动)、"观"(后译为"伺",细微的思虑活动)。因为观,仍难免产生"爱著"...",它也名"不动处"。 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《阿含经》对四禅的表述比较朴素,如《中阿含经》卷一<城喻经>说,"离欲离恶不善之法,观,离(按,意为离开欲界)生喜乐,逮初禅成就游";"内静一心,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5746960.html
  • 佛法的修行方法(一)──四念处:《念处经》

    乐无欲觉。” “如是,比丘观内,观外觉如,立念在见,达,是谓比丘观觉如。若比丘、比丘尼,如是少少观觉如觉者,是谓观觉如觉念处。” 什么是“观心如心念处”? ...谓观法如法,谓七支。若比丘、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,是谓观法如法念处。” 若比丘、比丘尼,长则七年,短则七日七夜, 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,必得二果:或现法得究竟智,或有余得阿那含。”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72553552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体认三界火宅 (4)

    离生喜乐地,修行方法是用观,修证到这里行者定要有两个心,如果没有两个心根本连入禅境都没有,两个心才能知道一个觉知的心,可以用它知道、看到自己的妄想心,这样才好修行,所以初禅的境界一定要两个心现起来。   二禅是定生喜乐地,这境界是喜俱禅,心一入定中法喜就充满,心里就一直觉得高兴。但是这些喜受也是毛病,观到你心定的时候,已经没有层出不穷的妄想心,为什么还要去观呢?不必要了,因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41579281.html
  • 念佛心旅

    外部的,内部的,身体的,心灵的。在不知不觉中生起,在中退失;在不追不求中生起,在贪爱追逐中消失;在施舍回向中升起,在沉醉炫耀中变质。   我觉悟到,念佛的感应有赖于是否与真实的念佛相应...可痛可悲;我觉悟到人与人之间太难以交流、理解,我不懂他们的心,他们也不懂我的心……   二   我觉悟到,人中仍好人。   我觉悟到,人间很大,东方西方、...

    释圣虚

    念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2134111447.html
  • 不取于相 如如不动

    所谓以幻除幻之法门耳。因此法虽亦是幻,然是随顺真如。与其他动念取相者,因心不同,故得果便大不同。又复此法不过入手方便。虽为随顺真如之法门,而能照所照,亦当逐步遣净。所谓照,俱名障碍。故必须离而...入手,乃至住、行、向,地、等、妙觉,皆不外此。故曰: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。一切诸佛,从此经出也。而上来特引楞严、圆觉,以证此义。亦足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矣。 更进者。本经以无...

    江味农居士著

    |金刚经|般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3/04463121177.html
  • 生命之起源

    上讲,有情众生──一切动物──才生命。知情识才是充足的生命。花草树木不能算是充足的生命。   现在,从一般人所讲的生命说,包括一切动植物,凡一条生命的东西,便是生物。而生物都生命的现象,...生活,所以叫做生活,是后来附加上去的,而真正的生活,是对“死”而言的,这才是此处所讲的生。   “命”,平常命令,命运等的意义。此中所讲的命,是佛典上...

    太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35939573.html